桂木弥生
我永远喜欢老干妈
级别: 站务议员
编号: 5
精华: 198
发帖: 43732
威望: 20 点
配偶: 千里孤坟
火 花 币: 61330 HHB
组织纹章:
所属组织: 科莉娅圣教
组织头衔: 至高的圣神
注册时间:2002-11-26
最后登陆:2024-05-27
|
FIFA·文化·媒体 (转)
FIFA·文化·媒体
作者:对酒(February 11, 2000, 02:24 PM)
我决不相信,一个真正的游戏迷兼球迷可以忍受现在的 FIFA,它垃圾的标签是贴在脸上的-------很容易就能看到。可是象这样大行其道的垃圾游戏,FIFA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有些事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说实话,我从来不认为欧美游戏可以同日本游戏相提并论--------西方人对游戏的理解太浅太粗太天真了,这就直接导致了两类游戏游戏性之间的差异。再以FIFA2000为例,按照美国佬对游戏的理解,游戏画面只要用上了时间赔上了美元,做得越深入越详尽效果才会越好。于是2000中就有了类似周口店人一脸奸笑的罗·巴乔,有了搔首弄姿让人作呕的贝壳汉姆。看看鬼子的实况系列,玩家看不清球员的脸,却能通过技术特征将他们分辨出来。单从这一点,2000就该被踢到垃圾堆里,更何况它还有无数个缺点。记得有人说,FIFA做得不好是因为美国人不懂足球,如果确实如此就更可笑了-------对于一个作了五六年足球游戏却依然不懂足球的工作组除了无能还有什么更好的形容词来形容他们吗?只要大家看看2000中生硬失真的人物动作和皮球夸张的物理属性就会明白,EASPORTS决不会只是“不懂足球”------他们对游戏的理解依然完全停留在感性上,而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很多欧美游戏中。凭心而论,FIFA的确曾给中国玩家带来很多快乐,我至今都无法忘记第一次玩96时的激动心情,FIFA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也很难过。但更使我难过的是欧美人对游戏的肤浅理解和贫乏的创造性已经影响了很多中国玩家,影响了我们的游戏文化。国内PC的普及率远要比较高级的家用机高,而日本众多的优秀软件商中,只有光荣会第一时间将自己的作品方到PC上,于是国内很多玩家便坐井观天,以为PC游戏如何登峰造极,欧美厂商如何天下无敌。说到日本人,一个例子便够了,KONAMI95年发行的《心跳》为何能在国内掀起热潮,正因为其无与伦比的游戏性,大家想一想,95年以前的欧美游戏哪个推迟到今天发行会有像《心跳》那样的影响力?好游戏可以没有眩目的画面,可以没有感人的剧情,但决不能没有游戏性,只有游戏性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只有游戏性出色的游戏才会不朽。这一点,很多欧美厂商不懂,很多国内玩家也不懂。现在中国玩游戏的越来越多,知道该如何玩游戏的却越来越少,深受欧美影响的中国游戏文化正在走入一个误区。
既然扯到游戏文化,就不能不谈我们的游戏媒体,欧美游戏不如日本游戏,国内的电脑游戏媒体同样不如家用游戏媒体。就如同张斌形容当年的米兰一样,《电子游戏软件》(前身是《GAME集中营》)像是酒吧烛光下的一首老歌,朋友之间相互带动,人们打开深处的游戏记忆,它都会是极其美好的一部份。作为一个中国玩家,我们没有几个可以拿上桌面的游戏,没有可以同国外比拟的游戏环境,但我们却有一本改变了很多东西的游戏杂志。每一个为这本杂志奋斗过的人或许都没有完全意识到,他们远不止教给国内玩家该如何游戏。对于陪伴《电软》走过多年的玩家而言,杂志的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一种人格魅力。很多国内玩家或许也没有意识到,对于为人处事的方式对待生活的态度《电软》都给了很多正面影响。只要大家看看,今天游戏媒体中泛滥成灾的“手记”“日记”,不停穿插五花八门的编辑笔名,以及数不胜数的“老编与小编的深仇大恨”,就知道《电软》是真真正正完完全全的开创了一代杂志的风格。即使曾有对DC机能的错误引导,对于PS·SS的失衡,以及最近叶伟说的“平庸倾向”,但这都不能影响《电软》的五年是一个伟大的五年。而我们的电脑游戏媒体,似乎只知道拾人牙慧,听风是风听雨是雨,全无主见和独创性可言。前些时候,国内有家杂志办了什么“劳拉真人评选”和“我心目中的劳拉”征文。不错,《古墓丽影》是电脑上一款不可多得的ACT佳作,但当时论流畅性它不如《孤胆枪手》,论背景深度不如《时空游侠》,除了主角的身材有些让人侧目外,它也不过是个没什么内涵的动作游戏。国外真人模特一评媒体一炒,国内媒体就跟起风来,还说什么“劳拉代表新女性”,如果这样一个只会跳高打滚杀人放火的家伙也能代表新女性的话,那么马里奥可以去当国际和平大使了。西洋人做游戏不行,干这个倒是挺在行,日本人只知道拿现成的皮卡求去哄哄小孩,却不能象山姆大叔这样凭空炒起一个怪物。
我有些时候真的怀疑国内游戏媒体里的众位编辑是否真的懂游戏,为什么象 FIFA这样垃圾了好几年的游戏一直被吹得天花乱坠。现在傻子也会写能发表的电脑游戏介绍,只要把画面剧情战斗系统一摞,再在每两句正文中间加上三句做作无聊的废话就成了。我想请我们电脑游戏媒体的各位编辑大人去看看《电软》的“GAMEBAR”,看看人家是如何理解游戏感受游戏的,再看看当年软体动物的《每月一文》和《电脑游戏月旦评》,去学学人家的一针见血恰到好处。我们的诸编辑似乎不懂,其实告诉玩家一个游戏的缺点甚至比告诉它的优点还重要。一本杂志的水平如何是跟它的撰稿人水平分不开的,看了这么长时间,也只有村雨算是个不错的电脑游戏撰稿人。而《电软》拥有过的优秀撰稿人就太多了,最早承担起国内日本战国历史普及工作的一心,最早的三国游戏理论家边小春(曾任《大众软件》编辑),妙趣横生的魔法事叶丁,极具感染力的KEN叶伟,深刻直接的王骏生,还有······正是这些人帮助《电软》奠定了中国游戏文化的基础。现在我要说电脑游戏媒体最大的也是最不是缺点的一个缺点,那就是他们太幼稚了。不管是撰稿人还是小编,似乎只会永无休止的低极插科打诨,只会不停地无病呻吟,我想再请众小编去看看无类和他“注重感情”的“闯关族的家”,看看《电软》上那些耐人寻味的文章,我真的希望以后电脑游戏媒体可以少些“充满想象力”的“儿童文学作品”,多份成熟与幽默。
游戏媒体推动游戏文化,游戏文化影响游戏媒体,国内的电脑游戏媒体不能象《电软》那样以游戏杂志之轻担负起教育青少年之重,但至少也应该对得起广大玩家呀,但实际上他们拥有比《电软》更好的发展环境,却做得实在不怎么样。我对他们虽然只有责之切,没有爱之深,但还是或多或少有些感情的。我期待着电脑游戏媒体的每一次进步-----------毕竟他们有太多应该改进也能够改进的地方了。
如果这篇文章能引发一场关于中国游戏文化的大讨论,那正是其价值所在。我想一定也会有人以为它混淆视听毫无意义,那么,就当是乌鸦又叫了一声。
|
老干妈LOVE
|
[楼 主]
|
Posted:2002-11-27 12:05| |
顶端
| |